当前位置: 首页 > 往期回顾

往期回顾

沪上瑰宝|CCTV发现之旅频道播出完整版

更新时间:2020-03-11 20:55:08 | 点击量:



这是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的毕业演出,准确说是2013级沪剧演员班毕业汇报演出的第一天。27位学生轮番演唱沪剧经典剧目《阿必大回[娘家》、《杨乃武与小白菜》、《借黄糠》以及《芦荡火种》等沪剧经典剧目选段。


到今年7月,这个沪剧演员班已在学校度过5个春秋。毕业后他们将正式进入上海沪剧院,成为新一代的沪剧接班人。当初招了这个班,老师们是又喜又忧。喜的是这批孩子都是好苗子,有一定的功底和天赋;忧的是他们的年龄不一,最年长的刚满15岁,最小的才只有10岁,小学都还没毕业。而且大多又是外地人,怎样带好这个班,培养这群学生成才,让老师们付出更多的心血和精力。


经过将近5年的严格系统的学习,学生们的沪剧唱得越来越地道。剧场是他们的课堂,他们的人生舞台,但他们更喜欢来到乡村社区,在这里他们更能体现出一个沪剧演员的价值,艺术的价值。并从这块沪剧的土地上,汲取更多的养份。在这里也是他们融入大海的最佳媒介,他们不再是外乡人,是地地道道的上海人,会唱沪剧的新上海人。


从早期花鼓戏、本滩、申曲,到当代沪剧,大致经历了两百多年时间。沪剧已是人表上海的地方戏剧种,发源于黄浦江两岸民间俚曲,曲调清新优美,具有浓郁的江南丝竹韵味。沪剧的发展始终和上海城市的历史变迁紧密相关,它以戏曲形式保存着上海城市的语言特征、文化记忆和世俗风情,在上海城乡和长江三角洲地区有着深厚的观众基础。几十年前,许多戏院每天都有演出,并且座无虚席,多个剧种常年在上海演出,真正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。


茅善玉,现任上海沪剧院院长。茅院长从12岁考入沪剧团学习,之后的34年就没有离开过沪剧舞台。茅院长认为,沪剧的根是上海文化,而上海文化即海派文化,而海派文化的特点就是“海纳百川,兼容并蓄”,这在沪剧发展历史中体现的淋漓尽致。茅善玉离不开沪剧,或说也是上海离不开沪剧,离不开茅善玉这样的匠心艺人。作为上海老底子的文化蕴涵,沪剧已常常深深根植在这片土地,永远不会消亡。


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,人们对于艺术,尤其是传统艺术的审美方式发生了一系列的改变。流行音乐的兴盛,让传统的民歌、戏曲、说唱艺术等传统艺术受到严重的冲击。怎样让沪剧重振雄风,已成为沪剧界人员重要课题。沪剧自诞生之日起就开始了不断的创新和改革,如传统剧目的创新、新剧目的上演,都是沪剧在社会不断发展,各类型文化不断交融的现今,弘扬和发展传统文化的努力和自我成长。


更多精彩,敬请收看发现之旅频道每周六17:45-18:00播出的《神州纪实》栏目。



© 发现之旅频道《神州纪实》栏目组 | 京ICP备17009625号-2 | 联系我们 | 关于我们 | 官方微博